批判性思维最重要一课:在这个真假不分的时代,如何形成独立判断


avatar
Yu_Takasaki 2023-02-27 305

这是一篇对我影响非常深刻的文章

它的原标题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形成独立判断,在这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

高中时我订阅过一期杂志,名叫《作文素材》,有一说一,它对我作文没有太大的提升,但是却是我第三节晚自习不想学习时的休闲读物

尽管说它是休闲读物,但是里面很多好的文章我是读过一遍又一遍的,比如这篇blog的标题的文章

在《作文素材·高考版》2019年第二辑中收录了这篇文章(的删减版),我尝试去网上找一下原文章,但是很遗憾的是找到的似乎都不是原本的发表平台

虽然我是在2019年年初看到的这篇文章,但是在网络上,这篇文章最早能追溯到2016年11月初的搜狐网

可以说作者在那时候是相当有先见之明的,文中阐述的“独立思考”在当下的网络中尤为珍贵(当然了,2023年的今天,“独立思考”这词被一些傻逼给完全玩坏了)

pp9qaWj.png

很明显是转载的,不过转载的应该是完整版的文章,还有配图,看了一下,我看的删减版对文章进行了一些优化,减去了一些例子(不然那两页我估计放不开)

鉴于这篇文章在网上没有流传开,我想把删减版的这篇文章搬到我的blog上,希望每一个读到这篇blog的读者都能好好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pp9qqte.jpg






批判性思维最重要一课:

在这个真假不分的时代,如何形成独立判断


我们需要共同思索的是:究竟如何对一个现象形成独立的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不分的时代里。

这将是成为最需要当代中国人,尤其是教育界深刻反省的批判性思维难题。

回顾那些曾经被广为接受的“失实表述”,不难发现,它们背后其实隐藏着同样的认知陷阱:缺乏实证的事实陈述以及远离真相的情绪表达。那么,对这个问题唯一的解答,便是每一个人都学会警愓任何先入为主的情绪;基于调查,有理有据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

任何先入为主的情绪,都值得警惕

柴静回顾自己的记者生涯,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细节:在新闻调查一期职业病鉴定的节目中,同事老赫有几次在片中以音乐对那些受疾病所苦而不能得到公正鉴定机会的工人们致以同情,领导审片的时候却说:“把音乐拿掉。”老赫不服,偷偷留了两段,在她的心里,有对人的关怀。

直到看完这个片子,柴静才认同领导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带有强烈倾向和看法的音乐,可能使事件的因果和逻辑都来不及宕实,就带观众直接进入了情绪。她说:“同情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先入为主的悲情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

这个细节想要说明的是:每条新闻背后都有一条冗长的逻辑链,而情绪是对人们建立逻辑链、通往真相最大的干扰。它不仅容易上瘾,让人在唤起他人情绪或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满足感,还容易被人操控利用。

区分事实表述&观点表述

保持对情绪的警惕并有所察觉,首先要认清的是,在我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会面对两种表述,一种是事实表述,一种是观点表述。

事实表述,是指对事实的陈述。由于陈述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可能带有一定的情绪偏向。而观点表述,是对信仰、看法的陈述,会体现强烈的个人情绪。

在西方国家,培养批判性思维往往以学会区分事实与观点为第一课。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们就会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教小朋友们分辨何为事实陈述,何为观点陈述。这是对世界形成清晰、客观认识的基础。

而据《南方周末》的一则报道,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有一家名为 “学生每日新闻”的非营利性网络媒体,经常选择名家媒体的重大报道给学生,并附上需要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帮助他们提高思辦能力。其中一个栏目就是提供“媒体偏向报道”的例子让学生去思考。这是因为,即使各方媒体报道的是同一事件,且都在陈述事实,却可能出现 “故意忽略的偏向” “消息来源的偏向” “事件选择的偏向” “报道安排的偏向” “标签化的偏向”,以及 “内容阐释的偏向” 等几种常见的媒体立场偏向的表现形式。报道偏向是受情绪干扰的体现(背后可能夹杂各种目的),导致即使是事实报道也无法完全做到 “真实”“客观”“公正”和“中立”。一些美国高中以此作为一门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清醒、独立、批判性地接受新闻报道的习惯。

这些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对不同论述的警惕与思考,让他们明白:要对一件事情形成判断,需要有所过滤,需要有情绪的沉淀,才能避免自己成为偏见的附庸。

基于调查,有理有据地表达和传播意见

由于了解世界的局限,我们总是特别容易对事物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不加辨别,甚至被这种观念禁锢而不自知。失实表述得到广泛传播,利用的正是我们这种形成观念的过程中,不善质疑、不重求证的思维习惯。

虽然说,想要冲破固有观念、纠正信息偏差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各方表述流通起来,让事实去揭露事实,让意见去碰撞意见。但是如果每个人陈述或转述的都是末经调查的事实言论,轻而易举就会对谣言起到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甚至延长了谣言的生命力。

因此,想要对抗“失实表述”,我们每个人还应该秉持同一原则,那就是————对所有人云亦云、缺乏实证支撑的表述保持高度警惕;力求准确,基于调查,有理有据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

由此,我们便会发现许多值得怀疑的表述:

中国留学生在美被枪杀,是宝马车惹的祸————是谁给他们贴上了宝马的标签?报道中有确切证据表明身亡的留学生是富二代吗?

西方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说法经过测试吗?还是只是大家以为?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事件中,自行下车的赵女士是因为与丈夫发生口角————这一点经过当事人证实了吗?是不明来源的爆料还是看视频的人自行揣测?

力求准确,基于调查,有理有据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我们便会发现不少谬误都会在理性分析中土崩瓦解。

只是,准确终究是门技术活,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都存在局限,如何做到有理有据?

唯有 “调查”。要成为准确的表达者和传播者,你要投入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没有积累,就没有批判性思维。无论出没出国,多读一些书,多走一些路,多经历一些事,亲身去体验一切,永远是认识世界、形成独立判断最好的方法。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